老师寄语:
这是一群可爱的宝贝儿
是一颗颗萌动的种子
是一缕缕清新的春风
是一簇簇灵动的浪花
是一束束灿烂的阳光
是一茬即将拔节孕穗的禾苗
且看: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习作展示。
作文题目:
2025年的春节,注定被赋予特殊的意义——这是"中国年"被列入人类非遗后的首个新春。当街头巷尾的灯笼次第亮起,春联红纸晕开墨香,鞭炮声与欢笑声交织成网,千年的年俗在时光中愈发鲜活。我们咀嚼着饺子里的团圆滋味,凝视着窗花上的精巧纹路,蓦然发现:非遗的印记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,而在每一双剪窗花的手,每一句暖心的祝福,每一次对"年"的虔诚奔赴中。文化共长河奔涌向前,我们既是浪花,也是岸………请以春节前后发生的让你开心的、难忘的或者印象深刻的事,也可以以春节期间家乡的风俗或相关的风俗活动为素材,写一篇《年味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》的作文。文体不限,诗歌除外,不少于600字。
八年级 王子梦
年味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母亲的手指在面粉堆里打转,关节处的皱纹像被揉皱的白纸。腊月二十八下午,阳光把厨房窗台上的蒜苗晒得暖烘烘的。她正在包硬币饺子,案板上的面皮排成整齐的圆阵,每个都等着被塞进幸运的铜钱。
"妈!烟花买回来啦!"哥哥抱着红纸裹的“金菊花”冲进厨房,冷风趁机钻进来,吹散了案板上的面粉。母亲沾满白粉的手在围裙上蹭了蹭,指甲缝里还粘着翠绿的韭菜叶。她拉过我的手腕:"走,去阳台放今年第一支烟花。"
我握紧冰凉的烟花筒,看母亲划亮火柴。橙红的火苗顺着棉线爬升,突然"嘭"地炸开夜空。金色火星雨点般坠落,照亮她围裙上的油渍,那些陈年污渍此刻像撒了金粉的花瓣。
学包饺子时,我的面皮总在收口处裂开。母亲的手包住我的拳头:"捏褶子要像给娃娃梳小辫,轻点劲儿。"她食指的裂口擦过我手背,粗粝的触感像砂纸。哥哥偷吃生馅被逮住,母亲举起擀面杖作势要打,他缩脖子的样子逗得我差点打翻面盆。
守岁钟声敲响前,母亲照例用沾油的手指轻点我额头。我闻到她掌心混合着韭菜、火药和洗洁精的味道,这奇怪的气味竟让我想起端午的粽叶香。今年她偷偷多包了三个硬币饺子,说"三六九,往上走",被哥哥当场揭穿:"妈你又搞封建迷信!"
我点燃的仙女棒在空中画兔子,火星落在积雪上吱吱作响。母亲在玻璃窗后揉新面团,蒸汽模糊了她的身影。忽然想起小时候她教我包元宝饺,我总把硬币放在最显眼的位置,结果每年都"幸运"地硌疼牙。
后半夜煮饺子时,母亲用长筷轻轻搅动沸水。哥哥指着浮起的破皮饺子喊:"露馅啦!"她却笑着说:"这叫‘开口笑’,明年顺顺利利。"热气蒸腾中,我看见她花白的发梢粘着面粉,像落了一串细碎的星星。
年初一收拾碗筷时,我发现母亲手指贴着创可贴。她满不在乎地摆手:"煮饺子时烫的,不碍事。"但那个印着卡通图案的创可贴,让我想起她教我包饺子时的耐心,给烟花点火时的紧张,还有擦去我脸上面粉时的温柔。
今年禁放烟花的城区格外安静,但母亲揉面的声响依然填满了厨房。当第一个胖乎乎的饺子浮出水面时,蒸汽扑上玻璃窗,恍惚间又见夜空中金菊绽放。原来最亮的烟花,早就藏在了她年年揉面的掌纹里。
八年级 赵伊彤
年味儿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中国年,多么浪漫而美好的字眼,从上古时驱兽的鞭炮到宋朝的“总把新桃换旧符”,从北京的“杂拌儿”到南方的汤圆,从门前的对联到家人们碗中热气腾腾的饺子。年味,无疑是中国年的内涵,千年的浪漫在历史长河中愈发光彩夺目。
又逢春节,故乡的腊梅早已暗吐幽香,迎接着我们一家的归来。爷爷是位朴素的乡间老人,却自幼习得一手好字,每逢春节写对联的习惯始终不变,总会托我们带些红纸回来。
爷爷支好木桌,在院中坐定,粗大而旧的毛笔支在墨水盖上,另旁是摆好的红纸,他要开始写对联了。爷爷沉吟半刻,才执起笔来,他娴熟地蘸上黑亮的墨汁,缓缓落笔,笔尖在火红的纸上游走,跳跃,飞舞,仿佛一场笔与纸的舞蹈,又仿佛一次墨与火的较量,仿佛杜甫“下笔如有神”的完美诠释。
书毕,我细细端详,一横一竖,虬劲硬朗,颇具古典韵律;一撇一捺,张弛有度,溢满浓郁年味。我看得呆了,爷爷却早已写完下联,待墨干他才写横批,墨香在清冽的空气中晕染开,与腊梅的幽香融合、交织、升华……年的味道也丝丝缕缕沁在心间。
就剩下“福”字了,爷爷招呼我来试试,我曾经练过“柳体”,有几分功底,但还是自我怀疑着连连摆手。爷爷笑了,拉我的手过来握住毛笔,用他粗糙而庞大的手掌握住我的手,一笔一划带着我写。红纸黑墨,却撞出了惊艳的组合,一个古朴而端庄的“福”字稳稳落在纸上。
看着“福”字,不善言辞的爷爷欣慰地笑了“还挺像那么回事儿。这春联儿啊,都是老祖宗给咱留的,一代一代传下来的,咱也要好好珍惜,让更多人传承它。”
爷爷的话很轻,声音不大而又温和;爷爷的话又很重,一字一句打在心上。感觉自己心中似乎有什么被唤醒了--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!
传承,传承,我默默思索着,从古至今,人们对年味的追求,其实就落在一个又一个古老而浪漫的风俗中,爷爷一直坚持自己写对联,又何尝不是年味的一种诠释呢?
时代不断变化,春节的方式不断变化,但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特殊浪漫“中国年”永不变。
年味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……
八年级 刘雨菲
年味儿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陈春杳杳,来岁昭昭,昭昭如愿,岁岁安澜。一连几天景德镇都笼罩在过年的鞭炮声中,今年春节,我与家人回到故乡—景德镇,再回故土,仿佛和儿时的记忆一样,只是多了几分韵味与历史沉淀。
景德镇的春节与别处不同,大街小巷上售卖的不是春联,却是高低、大小、形状各不相同的瓷器,一叠叠,一沓沓的瓷器,釉色含烟,青花流转。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光,器物不言,自有灵犀通古意。
走在刚下过雨的景德镇中,万物像是都被洗刷一新,街边的青石板路跃起水珠,在小水坑中泛起一片涟漪,走着走着,遇见一户小木屋,从窗户内散发出温暖的光,透过窗户向内看,瓷器堆满了主人的小屋。轻轻推开那扇门发出的声音让女主人抬眼与我对视,她热情的招呼我进去坐坐,这是一家陶瓷手作店,女主人对我说,这扇门已经许久未被推开了。
我不忍心拒绝女主人热情的邀请,随着她走进了工作室,映入眼帘有各式各样制作陶瓷的工具,转台上还摆放着未完成的作品。女主人教我从第一步开始,在她示范一遍过后,我这才体会到制作陶器的艰难,我学着她的样子,提高峰,压低岭.....湿润的泥土在指尖翻转,在做瓶口时,我将两指放在转台泥土的中心,却是一不小心压得太深,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。
抬头,女主人的眼神中流露出鼓励,我再一次深呼吸,重新踏上了非遗传承的征途,指尖触碰到泥土湿润的质感,我沉下心与泥土交流,我仿佛看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,一位又一位匠人用心做出的精致陶器陈列在我眼前,每一次触碰都是与时空的对话,都是对年味的探寻。在再一次的提高峰、压低岭的尝试中,我终于做出了一件令我满意的瓷器。
接着,我将做好的陶器涂上中国红的颜色,还在上面画了几只灯笼,景德镇的春节,许多匠人忙着制作与春节相关的瓷器时,我竟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,陶,是时间的艺术,太干则裂,太湿则塌,烧制陶瓷的时间把控正如一句谚语:“恰到好处事方成。”在烧制陶瓷的过程中收获一方沉心静气,在制作陶瓷的过程中体会景德镇独有的春节年味。
一捧泥土,千年传承,景德镇的年味是无数匠人的静心制作陶器的样子,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。我相信,在未来,景德镇的非遗文化必将长成一颗参天大树,让后人一睹它的惊艳。实现如此之盛景,靠你,也靠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