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习作展示系列(八)
25-08-04 14:02作者: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学

老师寄语:

这是一群可爱的宝贝儿

是一颗颗萌动的种子

是一缕缕清新的春风

是一簇簇灵动的浪花

是一束束灿烂的阳光

是一茬即将拔节孕穗的禾苗

且看: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习作展示。

作文题目:

2025年的春节,注定被赋予特殊的意义——这是"中国年"被列入人类非遗后的首个新春。当街头巷尾的灯笼次第亮起,春联红纸晕开墨香,鞭炮声与欢笑声交织成网,千年的年俗在时光中愈发鲜活。我们咀嚼着饺子里的团圆滋味,凝视着窗花上的精巧纹路,蓦然发现:非遗的印记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,而在每一双剪窗花的手,每一句暖心的祝福,每一次对"年"的虔诚奔赴中。文化共长河奔涌向前,我们既是浪花,也是岸………请以春节前后发生的让你开心的、难忘的或者印象深刻的事,也可以以春节期间家乡的风俗或相关的风俗活动为素材,写一篇《年味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》的作文。文体不限,诗歌除外,不少于600字。

八年级 王希桐

年味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
微风拂过院前的屋檐,风铃声悠扬入耳,目光顺着风铃向上爬,与那布满花纹的花灯相撞,梦想随飘扬的流苏越飞越远……

又是一年春节,我跟爸爸妈妈回老家过年,一进姥爷姥姥的院门,招呼声没听见,屋檐下的花灯倒被我看见了。我飞奔过去,繁花盛开,烛光闪烁,花灯下还系着一小串风铃,随风奏乐,悦耳动听。

“怎么样?还不错吧?想学吗?”

我被吓得一哆嗦,刚一回头,姥姥那布满沟壑的脸映入我的眼帘,我点点头,姥姥像料到了似的,笑着带我到圆桌前。桌上的彩纸与颜料早已堆成小山,“山顶”还放着把大剪刀。

“想要做好,必须一心一意才行”,姥姥突然严肃地说。

我又点了点头。瞬间,一张彩纸被铺开,剪刀翻来覆去,纸屑漫天飞舞,毛笔蘸上颜料,笔尖与纸张亲密拥抱。一顿、一提、一压,一朵漂亮的花朵绽在纸上。半个钟头不到,一盏花灯就奇迹般地出现在姥姥的手里。

“怎么样?”姥姥笑着说,脸上的皱纹显得更加深邃。

“好看!”我脱口而出,然后迫不及待地拿起剪刀也剪起来。

可是,这玩意哪那么容易啊!不知道为什么,这彩纸在我手里一点也不温顺,还对我龇牙咧嘴的。毛笔也倔强地跺脚,不听我使唤……整整两个钟头过去了,呈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一堆破破烂烂的废纸。我憋着委屈的泪水,然而心中的不甘如泉水般涌出。突然一阵“叮叮”声响起,我抬起头,目光顺着声音追去,原来是摇曳在黄昏里的蓝色风铃,风铃下的流苏随风荡漾。我盯着它良久,恍然……

花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期望,对亲人的祝福。我做的花灯虽然破破烂烂,千疮百孔,但依然承载着我对美好的向往。我捧起“花灯”,看见上面那几朵丑花在火光的映衬下做着鬼脸,我又好气又好笑。

“不错嘛!”姥姥接过“花灯”来回打量,上扬的嘴角出卖了她的真实想法。姥姥放下灯,缓缓握握住我的手,她的手指格外粗糙,却很温暖。“你啊!看来是明白这花灯真正的寓意了。非遗文化固然要传承,但最重要的是传承这颗永远向往美好的心!”这时再看她的脸,深邃的眼眸里满是慈祥,蕴含着希望与寄托。我暗下决心,长大后一定也要像姥姥一样,把这项非遗继续传承下去。

璀璨花灯,绽放于夜,风铃声此起彼伏,花灯下面的流苏满载着梦想与期望……

八年级 段锦涵

年味儿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
在岁月的长河中,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许多璀璨的文化瑰宝,其中,剪窗花便是春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
每当寒冬腊月,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会贴上色彩斑斓、形态各异的剪纸,它们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,讲述着古老的故事,传递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与祝福。

记得那是一个临近春节的日子,我有幸跟随奶奶学习剪窗花。她的剪纸作品总是那么栩栩如生,仿佛每一个图案都有生命。那天,她拿出一叠红纸,一把剪刀,耐心地教我如何剪出一个完美的“福”字。我看着她那双布满皱纹却灵活有力的手,心中充满了敬仰。

起初,我手中的剪刀显得有些笨拙,剪出的线条歪歪扭扭。奶奶微笑着鼓励我:“别急,慢慢来,剪窗花讲究的是心手合一。”我深吸一口气,按照奶奶的指导,一点一点地剪下去。渐渐地,我找到了感觉,手中的剪刀仿佛有了生命,随着我的思绪舞动。

剪窗花的过程,就像是一次奇妙的旅程。每一剪下去,都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探寻;每一折一叠,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当那个饱满的“福”字终于出现在我眼前时,我激动不已,仿佛看到了那份来自古老中国的祝福,正透过这小小的剪纸,传递给每一个看到它的人。

春节那天,我亲手剪的窗花被贴在了窗户上,阳光透过红纸,洒下一片温暖的光影。看着那一张张窗花,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已经远去的岁月,听到了那些流传千年的故事。剪窗花,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,是对过去记忆的尊重,对未来的期许。

如今,我已长大,但每年春节,我都会拿起剪刀,剪出心中的祝福。我想,这就是文化的力量,它无形中影响着我们,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,不忘那份来自心底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敬畏。

八年级 尚加贝迪

年味儿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
“辞暮尔尔,烟火年年,朝朝暮暮,岁岁平安。”

——题记

何为年?“年”只是在非遗名录上的三个烫金大字吗?

人们提着大包小包往家赶,是年;孩童拿着崭新的玩具嬉闹,是年;厨房里氤氲着的的蒸汽和香气,是年;奶奶和我一起写春联,也是年……

“安安,今年的春联你来写哦。”奶奶温柔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。“奶奶,您可别开玩笑了,家里的春联不都是您写的嘛。”我笑着和奶奶打趣,但心里却早已乐开了花:学了这么久的毛笔字,终于也有大展身手的时候了。果不其然,奶奶带我到院子里的桃木桌前,桌上摆着一沓红纸、一方砚台和一支饱经风霜的毛笔,暖洋洋的阳光洒在桌上,给这支毛笔笼罩上一层朦胧的金光。

小时候,奶奶手把手教我写毛笔字。“提笔,压腕……”奶奶说,我做。金色的阳光照在我和奶奶身上,暖洋洋的,好舒服。在奶奶的悉心教导下,我很快便学会了这项技艺。

我兴冲冲提起毛笔,奶奶拍开我的手,道:“你都多久没练了,先去练基本功!”我有些失落,但也只好不情不愿地走到一旁的小方桌前站定。看着那一沓厚厚的宣纸,我的眉毛不自觉地拧成了麻花。

拿起毛笔,蘸好墨,我深吸口气,缓缓落笔。兴许是许久未练的缘故,毛笔在手上竟是如此不服管教,写出来的字时重时轻,有时还会晕开一片“墨荷叶”。手腕上似挂着千斤重物,连带着整条手臂都在微微颤抖。

泄气似的放下毛笔,在多次练习无果后,我干脆直接坐在了地上。奶奶笑着扶起我,将宣纸展平、压好,一边蘸墨一边说:“练毛笔字的墨啊要浸三分润,不能蘸得太饱,就像做人不能骄傲自满。只有横平竖直,才能写好中国字;只有静心以待,才能做好中国人。”

听着奶奶的话,再回想自己学习毛笔字的初衷,我重新振作精神,在奶奶的引导下一笔一划的练习。提笔、压腕,如初学时一样,一个个笨拙但方正的墨字跃然纸上,虽与奶奶的作品还有很大差距,但在那一刻,心神俱静,只余真心。

终于,在不懈的努力之后,我终于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。夕阳西下之时,日暮的余晖洒在小院里,洒在桃木桌上,也洒在桌上的毛笔上,带着微凉气息的晚风摇动着窗台上的铃铛,发出清脆的响声,天边的火烧云红得像门口的春联。吃着年夜饭,欣赏着浸满了汗水的成果,我忽然明白了“年”的意义——是家人团圆,是不忘初心,是文化传承。

在时光长河中,墨香与纸香交织,形成一股清气流淌,流淌在红纸中、毛笔中、血液中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。云海苍苍,江水泱泱,文化之风,山高水长。

提笔、压腕,家门口的春联换了一次又一次。猛然想起奶奶的话:“文化传承啊,就像一场接力赛,每个人都在跑自己的那一棒,把文化的火炬传递下去。这样,文化才能一直在时间的赛道上奔跑,永不停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