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师寄语:
这是一群可爱的宝贝儿
是一颗颗萌动的种子
是一缕缕清新的春风
是一簇簇灵动的浪花
是一束束灿烂的阳光
是一茬即将拔节孕穗的禾苗
且看: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习作展示。
作文题目:
2025年的春节,注定被赋予特殊的意义——这是"中国年"被列入人类非遗后的首个新春。当街头巷尾的灯笼次第亮起,春联红纸晕开墨香,鞭炮声与欢笑声交织成网,千年的年俗在时光中愈发鲜活。我们咀嚼着饺子里的团圆滋味,凝视着窗花上的精巧纹路,蓦然发现:非遗的印记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,而在每一双剪窗花的手,每一句暖心的祝福,每一次对"年"的虔诚奔赴中。文化共长河奔涌向前,我们既是浪花,也是岸………请以春节前后发生的让你开心的、难忘的或者印象深刻的事,也可以以春节期间家乡的风俗或相关的风俗活动为素材,写一篇《年味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》的作文。文体不限,诗歌除外,不少于600字。
八年级 郭函宇
年味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烟波浩渺中闪烁着光,那是万家灯火。
——题记
年味是其乐融融的团聚,是欢声笑语的和谐,是年华易老,朝气仍在,是日岁新春在幸福中更迭,是最真挚的祝福,是流淌在心间的希冀……
年味,是集会的人山人海。
除夕犹如小马向我们奔来,眼下置办年货也就成了首任。步入鼓声齐天响锣声动地摇的集会中,伴着此起彼伏的吆喝,心情也愈加激动。放眼望去,人流犹如一条长蛇,黑压压的,不禁带来些许震撼。贴着汹涌的人潮,移步向前。悠然间,空气中氤氲着幸福的甜,我在人流中穿梭,寻到了源头——一家红薯摊。递出纸币,老板塞给我一个烤的外皮爆裂,溢出金黄色汁水的大红薯,那炽热的温度让我指尖刺痒,暖的心也痒痒的。
年味,是饺子的十里飘香。
“好吃不过饺子。”在节日欢庆之时,饺子定是必不可少的佳肴。饺子飘香,家的味道在其中流淌,每一口都是爱的形状。正午,饥饿难耐,轻咬一口,馅里的汁水在腔内蹦跳,舌尖的愉悦,内心的温暖,年味,也就伴着底蕴深厚的饺子入心。
年味,是烟花的转瞬即逝。
在烟花中开始,在烟花中结束。美好总是短暂的,亦如绚丽的烟花。除夕夜,每当凛冬散尽星河长明之时到来,仰望星空将不再只有繁星点点。你会望见闪亮的白绸上绣着一朵朵五颜的花,艳丽挠人,刚想挽留,却只剩坠地的火花,美好的那一瞬便刻进了你我的心间。
“辞暮尔尔,烟火年年,朝朝暮暮,岁岁平安。”年味,从置办年货延伸到了烟花燃绽,从指尖流淌到了心间。年味,是神圣的亲情盛宴,是千里迢迢只为相见,不必言表也懂的真挚。年味的美好固然可贵,年后的生机更为重要。我们不能只怀念过去,也要在新的一年奋力奔跑!
人间烟火处,年味渐浓时,欢愉且顺意。有爱常在,年味永存于心间!
八年级 席子茵
年味儿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”。
春节,伴随着新年的鼓点,伴随着家家户户的欢声笑语,伴随着孩子们引燃的爆竹声声,已然走向了高潮。
一声声清脆的鸡鸣划破天空,大年三十这忙碌的一天便开始了,妇女们早早便踏着清晨的钟声前往早市购买年夜饭的菜品,而孩子们总在这时偷偷跟母亲来到集市,想要买些零嘴小吃。老人们在期待阖家团圆的喜悦中,也纷纷起来砍柴烧火,为年夜饭做着准备。
这时候,男人们通常肩负起了贴春联、挂灯笼的任务,一盏盏火红的灯笼高挂屋檐,仿佛在迎接着他乡异客的游子归家。“轰轰轰!砰砰砰!”,听,这便是孩子为迎接新年到来奏响的鼓点,一串串冲天炮响彻云霄,那一刻,年味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流淌。
傍晚降临,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桌前,倒上一杯杯屠苏,拿着一个个白面馒头,伴随着一幕幕温情搞笑的春晚,新年的钟声敲响了。
“三二一,新年快乐!”新年的钟声与成千上万家人口中的呼喊声一同响起。刹那间,天空绽放出了万千烟火,这烟火划破了漫漫长夜,照亮了在烟火下团圆温馨的一家人,照亮了未来一年美好的希望和祝福,家中的孩子们都拿着锅碗瓢盆给长辈们拜年磕头,幸运了兴许可以拿到成千上百的压岁钱,如若不然,那可有些倒霉,因为一年中只有这一次大大方方要红包的机会。我问奶奶:“奶奶,明明每年都是这样的老套路,为什么我们还要年复一年的过春节呢?”奶奶只是笑着说:“因为这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,丢不了,还要一代代的传承嘞。”
大年初一,闹醒你的一定是浑厚高亢的锣鼓。走近去看,不论是打鼓、敲锣、打钹轮翻上阵,热闹且很有力量,心也好像被这种狂热的节奏点燃了,直到这些气势浩荡的队伍渐行渐远……慢慢的缓过神来,锣鼓队一直行进到原上的寺庙“兴教寺”,每年这一天寺庙的习俗“闹庙会”,十里八乡的锣鼓队争相赶来为新年贺彩。
除旧岁、阖家欢、庆团圆、迎新年。这些已经成了中国千家万户人们心中不约而同的默契。这些年味融在中国渊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,随着历史的足迹传承和延续,那象征着幸福美满的中国红灯笼、夜空绽放的万千烟花、精心制作的香气四溢的年夜饭,让中国的年味从指尖缓缓流淌到每个人的心间。
八年级 孟庭萱
年味儿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一排装着彩色面团的陶盆。年初一冷凛的晨风从敞着的门外溜入厨房,氤氲开面团的香甜气息,也送来了院外的鞭炮味。
我踮着脚偷偷进了灶房,看到了奶奶俯身劳动的背影。新年的阳光穿过她的的发丝,晕染出温柔的光。只见她揪起一个棕色面团,在一双手中抟出了一个椭圆形的面团,接着,她采撷了一小团白色面球,又揉又压,压成了一个饺子皮似的圆饼。一把小竹刀赫然出现于奶奶手中,只见她的手三下五除二翻飞,削下几个细小的面片,将裁好的面片贴在了棕色面团上。从奶奶井井有条的手法中,我体会到我一向不以为意的面塑竟蕴含了十足的秩序美。
这时,奶奶看到了我映射在阳光下的影子。“千千?快来!今天奶奶教你捏面人儿喽!”奶奶头也不回地招呼着我。
于是我一个大踏步站到了奶奶身边,探着头看着奶奶的动作。,我霎时来了兴趣,学着奶奶的样子,揪起一个面团,又觉得不够大,便又揪起一小团放在一处揉搓。可是,我捏面人时,不是这里的褶皱揉不平,就是那里的面片粘连不上。看着奶奶的手指灵巧的揉,按,压,搓,手指上的皱纹也成了蕴含着岁月的沟壑,每一次的翻飞也成了代表着风俗文化的纹理。我沮丧地看看自己笨拙的十指,它们非但不像奶奶的手一般井然地翻飞起舞,甚至在运行过程中相互阻挠着!我叹了口气,将原本的一番状态也吐了出来。
眼看着一个美猴王在奶奶的手指间长出血肉,我的心中不禁沮丧非常。这时,奶奶抬起了头,宽厚的手拍了拍我的肩膀,“千千呀,不要心急,任何艺术都来自于生活;来自于观察。你不妨先试试你熟悉的东西?”我灵光乍现,眼中重燃起了热烈的火花, 我快速地揪出几团面,心中的念头传到指尖,指间的触感传上心头。心头与指尖同时有了触感,碰撞出璀璨的火花,我的手中出现了最爱的卡通人物。虽然它身上分布着几个浅浅的指甲印,身体部位也不大协调,但它依旧如朝阳一般,交递了黑夜,洒下了光明。
“这就对了嘛!”奶奶轻笑了几声,“你捏的呀,小孩儿肯定喜欢。你们年轻人呀,最喜欢这些了!老手艺也要有创新呀!”她欣慰地笑了笑,脸上的皱纹中氤溢着欣慰与慈爱
面人是古人生话中小小的浪漫,是我心中的独特体验,是奶奶心中执着地坚守。
阳光闪耀之间,奶奶的动作伤佛与从古至今的面人儿手艺人重合了。手中的面人儿是一份温暖的年味儿,是一份亘古不变的传承,更是一份别具一格的创意艺术。
面人儿,从指尖创造出来,又烙印在心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