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师寄语:
这是一群可爱的宝贝儿
是一颗颗萌动的种子
是一缕缕清新的春风
是一簇簇灵动的浪花
是一束束灿烂的阳光
是一茬即将拔节孕穗的禾苗
且看: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习作展示。
作文题目:
2025年的春节,注定被赋予特殊的意义——这是"中国年"被列入人类非遗后的首个新春。当街头巷尾的灯笼次第亮起,春联红纸晕开墨香,鞭炮声与欢笑声交织成网,千年的年俗在时光中愈发鲜活。我们咀嚼着饺子里的团圆滋味,凝视着窗花上的精巧纹路,蓦然发现:非遗的印记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,而在每一双剪窗花的手,每一句暖心的祝福,每一次对"年"的虔诚奔赴中。文化共长河奔涌向前,我们既是浪花,也是岸………请以春节前后发生的让你开心的、难忘的或者印象深刻的事,也可以以春节期间家乡的风俗或相关的风俗活动为素材,写一篇《年味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》的作文。文体不限,诗歌除外,不少于600字。
八年级 唐婉珊
年味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除夕夜前,我轻手轻脚地推开外婆的房门,看见她正坐在窗边的藤椅上,手里捏着一张红纸,银白的发丝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。窗外的寒风呼啸,屋内却暖意融融,炉火正旺,茶香袅袅。
“外婆,我来跟您学剪窗花。”我轻声说道。外婆抬起头,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笑意:“好,正等你呢。”她动了动身子,藤椅发出细微的吱呀声,似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。
外婆的手虽然布满皱纹,却依然灵巧。她取出一张红纸,对折,再对折,剪刀在纸上游走,在纸上翻飞。“剪窗花要心静,手稳,不求快,但每一剪都要心中有数。”外婆轻声低语。我学着她的样子,但粗糙的线条暴露了我藏在手心的笨拙。外婆轻笑着握住我的手,带着我感受剪刀的力度。她的手掌粗糙,摩挲着我的手,如儿时记忆中一样,有着令人眷恋的温暖。渐渐地,我在红纸上勾勒出一条条花纹,仍有瑕疵,却也是我用心的作品。
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,将我们的影子投在地上。外婆剪的是一幅“年年有余”,鱼儿活灵活现,鳞片清晰可见。我剪的是一朵简单的梅花,虽然稚嫩,却也别有一番趣味。屋内剪刀与红纸摩擦发出细微的沙沙声,时光也随着指尖溜了去。
“以前过年,家家户户都会剪窗花。”外婆一边剪一边说,“现在剪窗花的人却不多了。”她语气里的低落回荡在耳畔。“你能来学,我很高兴。”
我们剪了一上午,窗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窗花。有寓意吉祥的“福”字,有栩栩如生的生肖,还有繁复精美的花簇。外婆拿起我剪的梅花,仔细端详:“剪得真好,再多加练习会更精巧。”
贴窗花的时候,红艳艳的窗花在玻璃上,阳光穿过窗花镂空的缝隙,整个房间霎时都染上了喜庆的色彩。看着满屋的窗花,豁然开朗,年味不只是炮竹声和饺子香,也有这份代代相传的手艺。是外婆手把手教我的温暖,是流淌在指尖、沉淀在心间的文化记忆。这些红艳艳的窗花,不仅装点了新年的窗户,也装点了我们的心灵,让传统的美好,在新时代里继续绽放。
年味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,在文化的河床上与未来交汇,绵延流长,奔流不息。
八年级 陈雨桐
年味儿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暮色掩映青砖黛瓦,道旁的老柏树缀着冰凌,寒风中钟磬的清音邈远、绵长,却压不过一簇火光的烈响。天幕上,点点残星仍缀在空中,眨眼望向火红的人间。年味已经散到了大街小巷,人们不约而同的相聚在一处,看一场惊世盛宴——打铁花。
湖畔上,人山人海,一张张脸冻得通红,却目不转睛地凝望着湖心的高台,等着。上面的人动了,提了几个桶,站在高台边缘处踱步着。人群一阵喊声。汉子脱了外套,将滚烫的铁水抛向空中,使一铁板猛的一击,铁水被打的飞溅四散,金灿灿的向前扑去。似花粉般在空中停留了一瞬,又碎作流星,簌簌坠落。打在湖面上,打在青砖上,如红梅怒放,如莲花盛开。接着,又是一下,火花由花苞长成花瓣,由红色变成黄色,又成了白色,漫天飞舞。下落,下落,消失不见了。不久,另一个也开始了,两个汉子同时打铁花,两束铁花像瀑布般飞速地涌出来,相互碰撞,散开,又碰撞,再散开。紧接着一起落入水中,激起片片水波,一直荡到我的心间。
我仰着头看了许久,有些疲倦了,便低下头休息,却看到了水中的影,又高兴起来。在湖面上,火花从下往上走,微微发白,像鱼儿一样往水面上冲,与空中的铁花扑在一起。水波荡漾,水中的铁花模糊了起来,摇啊摇,散开了。那铁花像树一样,开在水面上。水面之下,是另一个树,一个永不凋落、永远随着空中的树摇曳的树。我不由得想起了电影中的追梦巨人,他捕梦的地方,也是一棵长在湖面上的树,而梦,正藏在湖面之下的树里,五颜六色的。我想,那铁花在湖中,或许也是一个梦吧,是中国梦?是非遗梦?我不得而知。我伸手向水中探寻,湖水冰凉,铁花立刻散去了,几丝带着年味的火光游来,在我手旁摇曳,在我指尖上萦绕,随水流淌进我的心中去了。
新年的钟声撞破夜空,在那点点的星光里,我看见几百年前散落民间的打铁匠人,在那个岁月里用铁与火表达着人们对光的渴望。他们将火花留在了空中,亘古不变的照着,闪着。如今,我们身处璀璨星光下,伸手去触碰那绚丽的银河。
我们高展翅膀,追寻那非遗的梦;我们伸舒双臂,拥抱那文化的梦。蓦然回首,那流光溢彩处,是年与文化的碰撞。
年味,在手中,在眼前,在嘴里,更在心中。
八年级 陈墨
年味儿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除夕那天早晨,寒风轻轻拍打着窗户,玻璃上结满了晶莹剔透的冰花,像是大自然亲手绘制的冬日画卷。
我趴在窗边,透过冰花的缝隙,看见爸爸正踩着板凳,在门前贴春联。红纸在冷风中微微颤动,上面的毛笔字仿佛在跳舞,显得格外生动。爸爸回头冲我喊:“来帮忙扶凳子!”我赶紧跑出去,脚下的雪地发出“咯吱咯吱”的响声,空气中弥漫着冬日特有的清冽气息。
厨房里,妈妈正忙着准备年夜饭。剁肉馅的声音“咚咚”响,像是敲响了新年的鼓点。炉灶上的水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,整个厨房被一层薄薄的水雾笼罩,空气中弥漫着葱姜蒜的香气和肉馅的鲜美。妈妈像变魔术似的,不一会儿就变出了一桌丰盛的菜:圆滚滚的四喜丸子在盘子里打转,油亮的红烧肉冒着热气,胖乎乎的饺子整齐地排列在竹帘上,像一群等待检阅的小士兵。我忍不住伸手想偷吃,却被妈妈轻轻拍开:“小馋猫,等晚上吃年夜饭!”
天刚擦黑,整条街突然热闹起来。邻居家的灯笼在寒风中轻轻摇晃,红彤彤的光晕洒在雪地上,像是喝醉酒的柿子,温暖而喜庆。窗上的剪纸中国龙栩栩如生,正冲着我的窗花灵蛇咧嘴笑,仿佛在互相问候。爸爸搬出珍藏的烟花筒,我捂着耳朵躲得老远,却忍不住偷看。“嗤——”的一声,金灿灿的烟花在夜空中炸开,像撒了一把星星糖,点亮了整个夜空。隔壁小明家的烟花也飞上了天,整条街都被五彩斑斓的光芒笼罩,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火药味,混合着冬日的寒气,让人感到一种别样的温暖。
年夜饭时,我们围坐在桌前,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菜肴。我咬到饺子里藏的硬币,硌得牙疼却忍不住笑出声。爸爸举起果汁,笑着说:“吃到硬币的人今年有好运!”电视里春晚的音乐欢快地响着,我们碗筷叮当碰在一起,笑声和谈话声比电视里的歌声还要热闹。窗外的寒风依旧呼啸,但屋内却暖意融融,仿佛连空气都被这份温馨感染。
睡觉前,妈妈塞给我一个鼓鼓的红包,轻声说:“压岁钱要放枕头下,压住福气。”我摸着红纸上印的灵蛇,心里满是欢喜。厨房里传来咕嘟咕嘟的声音,妈妈已经在煨大年初一的鸡汤了,香气悄悄飘进房间,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温暖。
第二天早上,巷子里铺满了红鞭炮屑,像是撒了一地的花瓣,踩上去软绵绵的。我摸着枕头下硬硬的红包,忽然明白年味是什么。它从爸爸贴春联的指尖流出来,从妈妈包饺子的手心溢出来,从邻居家灯笼的红光里洒出来,最后流进每个人的心里。这些从爷爷奶奶那辈传下来的老规矩,就像窗上的冰花,每年都会开出新的模样,却永远带着家的温度。
原来,年味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从指尖流淌,最终汇成心间暖暖的溪流。它让我们记住:无论走多远,总有一个地方,红灯笼会为你亮着,热饺子会为你留着,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