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师寄语:
这是一群可爱的宝贝儿
是一颗颗萌动的种子
是一缕缕清新的春风
是一簇簇灵动的浪花
是一束束灿烂的阳光
是一茬即将拔节孕穗的禾苗
且看: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习作展示。
作文题目:
2025年的春节,注定被赋予特殊的意义——这是"中国年"被列入人类非遗后的首个新春。当街头巷尾的灯笼次第亮起,春联红纸晕开墨香,鞭炮声与欢笑声交织成网,千年的年俗在时光中愈发鲜活。我们咀嚼着饺子里的团圆滋味,凝视着窗花上的精巧纹路,蓦然发现:非遗的印记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,而在每一双剪窗花的手,每一句暖心的祝福,每一次对"年"的虔诚奔赴中。文化共长河奔涌向前,我们既是浪花,也是岸………请以春节前后发生的让你开心的、难忘的或者印象深刻的事,也可以以春节期间家乡的风俗或相关的风俗活动为素材,写一篇《年味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》的作文。文体不限,诗歌除外,不少于600字。
八年级 周恋忻
年味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何为年味?问老者,她轻轻碰响手中的酒杯;问稚童,他抬眼望向绚丽的烟花;问清风,它款款吹动精美的窗花。
除夕夜,好似一张密密麻麻的工单表,上面写满了人们的忙碌。妈妈在案板上同食物搏斗,爸爸在锅里修炼老鸡汤的秘籍,孩子们跑来跑去,用碗筷装点空荡荡的餐桌。
天色渐渐暗淡下来,原本空荡的桌子旁围满了人,大家笑着、闹着,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团圆时光。妈妈与姑姑坐在椅上说说笑笑,表哥与堂弟在地板上打打闹闹,奶奶在一旁静静地望着,眼眶中泛起晶莹的泪光,“一家人团团圆圆、热热闹闹的,真好。”她轻声自语着。
咻----呯!
窗外漫天的烟火将漆黑的夜空照得明亮,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拉着大人跑下楼去,金色的火花在仙女棒上闪烁,描绘着缤纷的夜空。咻----呯!团团烟火自烟花筒中射出、升高、绽放、消散,如此往复,生生不息。火光照亮了孩子们开心的脸庞,可当我转过头去,看到的却是大人们在叹惜,他们在感慨时光易逝,感慨又一年过去,感慨时间如这烟花般一闪而过。咻—呯!咚、咚、咚……十二点的钟声伴着烟花声响起,旧的一年已经过去,又是新的一年到来了!
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,窗户上的窗花被照出各样的影子,这是新年的第一天,房间里,奶奶静坐在木椅上,手中的剪刀在鲜红的窗花纸上旋转、跳跃、飞舞,纸屑簌簌地飘落,如同异色的雪花纷纷扬扬,随她的手一抖,一个精美的“福“字便出现在眼前。表妹觉得有趣,也要学着剪。于是,大手盖住了小手,一大一小两道身影重叠在一起。表妹在学习着,非遗在传承着。我们的非遗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着,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如此丰富,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。年味,从她们的指尖流淌到了我的心间。
这,就是我们“中国年”。
八年级 万悦铭
年味儿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”年味在心里周旋,在纸上藏匿,连着笔尖微微弥散。祖国大江南北,春节习俗略有不同,但依旧多姿。在不同情调里,每处风土、温暖都或许在心中开出花来。
酬食、对联
有得清闲时间,也有游子的几年回见。大概因此,家中筹划格外热闹。年的气息在除夕将近愈发浓郁。祖父母穿梭于厨房内外,锅灶几近翻涌着火苗。窗外炮声星星点点时,年夜饭中央便是“烹羊宰牛”的成果了。书写对联时间在年夜饭前,往往交给长辈执笔。“家和人兴”,祖父运笔入墨。笔迹划过纸张,墨香味扑面而来,流动的字迹使人看得出神。这算作对美好一年所作的句号,也在对迎来一年招手。年的气息便从纸间流转的笔法中顺着红纸流入心间。
事礼、欢亲
父母在年里也忙碌备事,事业间筹办家庭的游乐。年夜饭的当儿,欢闹声中要发“压岁钱”了。成人祝儿童之学业,儿童祝成人之事业,晚辈祝长辈之健康。指尖送出的像不仅是钱票了,更是对幸福生活的祝愿。每个人都应收到了家人的“压岁钱”,钱轮三次后枕在床头,压住祟气。安然入梦,年味从指尖那压祟的象征里走过,流进心间。
社火、乡情
容不得迟延,初一中午整顿好后便即刻启程,登上了土坡看“耍社火”。迎神赛会——老家今年的社火盛会格外耀眼。突然间屏息敛声,乌泱泱的人群一齐看过去,歌声缓缓响起,夹杂的是黄土高原的气息,乡音变得格外了柔顺。菩萨、财神一类,走在队伍的前头。手里握一把扫帚、画得艳丽的“害婆娘(方言)”小跑过来,扫扫婴儿、老人的身子,算是祛走了疾病。鼓声一起来,往时忙农的人们便像卸下重担似的,欢声载舞起来,年的“劲”此时完全显露了。夕阳都落下半边,点燃般的狮头乘着喜庆的风舞动着。
社火大会到晚上结束,一双鼓槌遗落在地上,仿佛鼓声曾萦绕耳畔还不歇息。回响的年味似乎便从大鼓的隆隆中敲进心间。
年的气息悄然而普遍,从人们身边刮过,或是在心里拂过,驻足在写春联的毛笔尖,在窗外的焰火。守在压着祟的床头,溶在响彻高原的鼓声中。
八年级 李少涵
年味儿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夜色还未消去,意犹未尽地残留在茫茫田野上,悄然孕育着洁白的薄霜。晨雾弥漫,天仍不及鱼肚般白,一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清晨的宁静,锅碗瓢盆的细语飘向四面田野,缕缕炊烟,在木柴的噼啪声中悠悠腾起。昨日待客的残羹,和着腊肉腊肠的熏香,钻过门缝,填充了两边布满红纸红灯的街道。小小村落,处处洋溢着年的气息。
真正忙碌起来,是在早饭过后。人们并不像往常,而是换上别样的装束,该化妆的化妆,该练习的练习,再把流程串讲一遍……村道上也人来人往,显得一派繁忙。村子里仿佛酝酿着一场盛会。
的确。妈妈说,在老家,这可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习俗——迎城隍。在妈妈的童年,正月十二那天,每每吃过午饭,她便要去村口候着“巡回演出”的队伍。多少年了,她竟还不忘这民俗……又是这天,我们早早来看迎城隍。
村内人实在太多,我们便候在队伍途经的路上。十点半左右,道路边已挤满了观众,人们踮起脚尖,焦急的望向远处。空气中透露着一丝寂静,大家屏息凝神,只有树叶上的白霜还正化作水珠,滴滴答答向下落去,好似计时的钟一般,“五——四——三……”一缕细微的鼓声传来,人们更加关注。响声越来越大,不久,村口拐出来一支队伍,浩浩荡荡,缓慢前行。突然,一声锣响,惊雷闪电般,点燃人们的热情:大钹、小钹,敲响新春之曲;大鼓、小鼓,撼动田野大地。你瞧,那一双双有力地挥动棒槌的手臂,风火轮似的,刻不容缓地击起急促的鼓点;你听,鼓声时而沉时而又响,仿佛年兽的一声怒吼——大地颤动了,打鼓者却更用力了……一时间,响声震耳欲聋,响彻云霄。扇子舞紧随其后,奶奶辈儿们兴高采烈的挥舞着轻纱般的扇子,轻盈的步伐,娴熟的舞姿,绽放在绚丽缤纷的乱花丛中。接着,两条金龙扑面而来,又有几头雄狮摇头晃脑,威风凛凛。指尖的技艺,配着一身的好功夫,带来异彩纷呈的表演。多么热闹的年俗!
不久,城隍夫妇乘着大轿子,在官员随从的护送下庄严肃穆地前进。一群手执彩旗、龙旗的孩子紧随其后。当后勤车辆行驶完,声音也已逐渐变得微弱。不一会儿,跟来的摊贩转移阵地了,看热闹的人群也都有说有笑地散尽了。
回家的路上,我盯着车外的马路,眼前又浮现出迎城隍的热闹场面,耳畔仿佛又听见巨雷般的鼓声。我不禁伸出手去,指尖好像真实地触到演出的过程,流水一般,然后封存在我的记忆中。
年之影,年之声,年之味,化作一股暖流,涌入心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