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师寄语:
这是一群可爱的宝贝儿
是一颗颗萌动的种子
是一缕缕清新的春风
是一簇簇灵动的浪花
是一束束灿烂的阳光
是一茬即将拔节孕穗的禾苗
且看: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习作展示。
作文题目:
2025年的春节,注定被赋予特殊的意义——这是"中国年"被列入人类非遗后的首个新春。当街头巷尾的灯笼次第亮起,春联红纸晕开墨香,鞭炮声与欢笑声交织成网,千年的年俗在时光中愈发鲜活。我们咀嚼着饺子里的团圆滋味,凝视着窗花上的精巧纹路,蓦然发现:非遗的印记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,而在每一双剪窗花的手,每一句暖心的祝福,每一次对"年"的虔诚奔赴中。文化共长河奔涌向前,我们既是浪花,也是岸………请以春节前后发生的让你开心的、难忘的或者印象深刻的事,也可以以春节期间家乡的风俗或相关的风俗活动为素材,写一篇《年味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》的作文。文体不限,诗歌除外,不少于600字。
八年级 马丹晨
年味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除夕烟火贺佳节,指间浓墨颂传承。
——题记
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岁末的钟声宣告了新春的到来。年关,是新旧交替的转折点,是崭新生活的楔子,是情感与文化编织的盛宴。它承载了阖家团圆的温馨、岁月静好的安适、展望未来的期待,也传递了文化传承的厚重。
睡眼惺忪间,清晨的鞭炮打破了冬日的静谧,循声望去,年味成具象化呈现:稚嫩的孩童手持糖葫芦,欢跳的摸着家门上贴着的灵蛇;串门偶遇的街坊,满面笑容的互贺新春;赶集归来的人们,春风洋溢的脸庞比灯笼更加红艳。
“笑笑娃,来写对联喽!”爷爷呼唤的声音让我将目光回拢。穿戴整齐后,我迫不及待的直奔摆着墨汁的桌几,却被要求从基础开始,熟练后再正式上手。无奈下,我只好站在沉木桌前,学着爷爷的样子执笔点墨,从简单的笔画开始慢慢熟悉。许久未练,这又粗又重的毛笔压在手上,我的每一根手指都叫嚣着酸痛。悬空的手腕连带整个小臂不断颤抖,写出来的字像小蝌蚪在肆意游走,又像小黑狗呲牙咧嘴地歪着头。
凛冽的寒风从窗户缝隙中钻进来,夹杂着极小的雪粒吹拂过我的肌肤,但却丝毫不能减消我内心的烦躁。短短30分钟,放弃的念头像气球般不断膨胀。
爷爷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,只见他展开宣纸,用玉石镇纸压住四角,一边写一边说:“做人堂堂正正,做事清清白白,有恒心有毅力,既要有一个热气腾腾的灵魂,还要有一颗宁静致远的心”。
看着“吾日三省”四个字跃然纸上,我的心逐渐沉静下来,一点点陶醉在墨香的世界中,即使手腕麻木也不曾停息。酸楚和痛苦拉扯着我的意志,耳畔是爷爷语重心长的声音,我咬牙坚持着。
初学者的字固然算不上美观,可看着小蝌蚪整齐的摇曳,小黑狗乖巧的端坐,浓墨与红纸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,那股名为自豪的感觉涌上心头。
斜阳的光辉透过窗棂,在瞳孔映下斑驳的倒影,云卷云舒,覆辙的风掀起流光溢彩的浪潮,翻涌的浪花勾勒出生生不息的字迹,那赫然是----传承
窗外,喜庆的爆竹声此起彼伏;屋内,白气氤氲的饺香弥漫在每个人心头。一张宣纸、一支狼毫、一位老者、一名学子,探讨着书写横平竖直的方块字,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。传承千年文化,沉醉其中,我甘之如饴。
八年级 宋御辰
年味儿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曾试图勾勒你的轮廓,却惊觉你早已在心底深植,化作一抹难以言喻的眷恋。
年夜情浓,岁启新篇
当“中国年”荣膺“非遗”之名,这一岁的年味,恰似陈酿添香,愈发醇厚且独特。岁末渐近,归心似箭,那是对家的眷恋,对团圆的渴盼。
除夕之夜,华灯初上,晕染一室温柔。家人围坐,仿若星辰归位,共赴一场团圆之约。佳肴罗列,皮冻似玉,剔透晶莹;蒸焖子香气袅袅,缠绵鼻端;凉拌肉清爽利口,唤醒味蕾。亲人间笑语盈盈,新年祝福如繁花绽放,驱散了冬日的清寒,也消融了游子心中的乡愁。“爆竹声中一岁除”,屋外爆竹声声,似是旧岁的告别曲,亦是新年的迎宾乐,烟火升腾处,是人间烟火的炽热与欢腾。
习俗蕴韵,年意悠长
大年初一,宁静被新年的朝气轻拂,如同一幅渐次展开的水墨长卷。街头巷尾,男女老少皆着新衣,步履间洋溢着新春的喜悦,似是在与新年温柔相拥。这一年,非遗的光环为传统佳节赋予了更为深邃的文化注脚,每一步,都踏在传承与创新的脉络之上。
初二的故乡,有着独特的“走新茔”之俗。若家中有逝者离世未满三载,家人便会在这一日前往坟茔祭扫。青烟袅袅,诉说着思念与缅怀,亦让生者在这份庄重的仪式中,领悟生命的珍贵,珍视当下的团圆。
初三时分,热闹如繁花盛放。亲戚们携着礼品,笑意盈盈,登门拜访。主人家盛情相迎,酒菜丰盛,恰似一幅欢腾的民俗画卷。宾主尽欢,其乐融融,不同的风俗如缤纷的彩线,交织出年的丰富多彩,为岁月添上灵动的注脚。
元宵焕彩,年味绵延
正月十五,元宵佳节,月光如水,倾洒在大街小巷。灯笼高挂,似点点繁星落人间,流光溢彩,映照着人们的笑颜。围坐桌前,品尝着圆润的元宵,那是团圆的象征,亦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。“初一饺子十五元宵”,此夜,烟火绚烂,似天女散花,将过年的氛围推向高潮。红纸纷飞,如灵动的蝶,传递着新春的热闹与喜庆。
元宵已过,年味却未曾消散,它化作记忆深处的温暖底色,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。年,是一场盛大的情感盛宴,唯有亲身品味,方能领悟其中的真意,恰似古人云“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”。如今,非遗的荣光为中国年披上华裳,它定将在时光的流转中,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芒,成为永恒的文化符号,镌刻在华夏儿女的灵魂深处。
八年级 邹孜妍
年味儿,从指尖流淌到心间
咚咚咚——咚咚嚓嚓——”
村口传来了熟悉的鼓声,一拍一拍冲击着人们的心灵,激荡起人们的灵魂。这鼓声如春雷滚滚,降临大地,唤醒万物。
细细回想,这应当是疫情后我们第一次回老家过年。奶奶和爷爷高兴地去镇上购置了一大堆年货,就等着我们回家一起乐呵乐呵。
除夕,村里热闹起来,大街小巷都挂着彩旗,清晨的乡村不是弥漫着炊烟的,而是被火药味填满的——此“火药味”非彼“火药味”——“爆竹声中一岁除”。流浪猫都知道了年的到来似的,到处乱窜,似乎断定人们一定会给些吃的,逢人就摇尾巴。
念及农村的夜晚实在太黑,还没到正午爷爷就拿了梯子、春联到大门口,说是要提前辞旧迎新“领跑”全村。我与父亲把调好的面糊刷到春联背面,踩着梯子,整个提起春联贴在墙上,从上到下按压一遍就算完成。
挂起灯笼修好彩灯,看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。
是夜,花火绽放,屋里的祝福声混着春晚的背景音乐,空气中残留着年夜饭的香味,门外的炮仗放了一响又一响,声音绘成五彩斑斓、缀着许多星的夜空。
年初一,天刚蒙蒙亮,爷爷就穿戴整齐,头戴红色汗巾,身穿红色背心(虽然看上去像个农民——对了,他本来就是农民),拿着敲鼓的棒槌出了门。
没过一会儿,村口又响起熟悉的鼓声:
“咚咚咚——咚咚嚓嚓——”
堂鼓的鼓面随着节拍有力地振动,一旁的大镲、小镲恰到好处地为鼓伴奏,沉稳有力的鼓声、高亢激昂的镲声,和成一幅盛大壮美的乡村年景图。
鼓声萦绕在我耳边,我好像听见丰收田里农民的欢笑,看见了团坐家中欢度春节的一家人的喜悦,闻到团圆饭的十里飘香……这是“中国年”独特的声音、独有的色彩、独到的香味。
如今“中国年”被列入非遗,非遗从此由一个抽象的文化符号成为我们生活点滴中绕不开的话题。非遗传承的接力棒就要从上一代人手中被传向你我的手心,我们更当跑好这一棒,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机。
你听,这鼓声,不就是一声又一声响亮的呼告吗?
“咚!”
鼓声回荡在空阔的场地,强劲的声响搏击着墙壁。
可是表演没有结束。演完这一场,还有下一场、下一场、再下一场……就像文化的传承,顺着指尖回响的节拍,在一代代人中绵延不绝。
这一刻,年味从指尖流淌到心间。
“咚咚咚——咚咚嚓嚓——”
村口的鼓声还没有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