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香润心启智 共话教育成长——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世界读书日教师读书分享活动
25-05-09 17:52作者: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学

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,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们以“书香浸润古城·阅读点亮未来”为主题,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活动。各教研组从历史、教育、文学等多个领域出发,与经典书籍对话,碰撞思想火花,为教育教学注入全新活力。

一、语文教研组

语文教研组以毛姆的《月亮与六便士》为切入点,讲述了主人公查尔斯放弃优渥生活、投身绘画艺术的传奇经历。书中对人物复杂人性的细腻刻画,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。

老师们从文学鉴赏角度,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,探讨读者对主人公行为的多元理解,并结合现实,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在社会期待与个人追求之间找到平衡。大家表示,将通过经典阅读,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正确的人生观。

二、数理化教研组

数理化教研组带来威尔·鲍温的《不抱怨的世界》,倡导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与教学。书中“抱怨无法解决问题,唯有行动才能改变”的观点,引发老师们深刻反思。

分享过程中,老师们结合学科特点,讨论如何将积极理念融入日常教学:比如用鼓励代替批评,以趣味活动化解学生的学习难题。大家决心以身作则,传递正能量,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。

三、英语教研组

英语教研组张璞老师分享了《少年厌学》一书,揭开了应试教育下青少年“厌学”现象的深层原因。书中通过200多个真实案例指出,“厌学”背后是学生恐惧失败、价值迷失等心理防御机制在作祟,同时也揭示了教育者常见的认知误区。

书中提出的重塑评价体系、修复师生信任等四大教育策略,以及“复活”少年的真实故事,引发老师们强烈共鸣。分享结束后,大家结合教学实际,探讨如何将这些理念落地,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,帮助厌学学生重燃学习热情。

四、道法历史教研组

道法历史教研组聚焦徐中约的《中国近代史》。美籍华裔学者徐中约凭借中西融合的学术视角,从明末清初的全球化浪潮讲起,生动展现了1840年鸦片战争至20世纪末中国在政治、经济、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。

分享会上,老师们围绕书中“近代史起点前移至明清”的独特观点,以及对太平天国、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创新解读展开热烈讨论。大家一致认为,未来将引导学生从历史细节中体会传统与变革的矛盾与融合,培养历史思辨能力。

五、地生教研组

地生教研组何筠老师分享的《掌控习惯》,为老师们打开了习惯养成的全新视角。书中揭示,难以坚持习惯的根源在于“潜能蓄积期”,而真正驱动习惯的,是身份认同的转变——当我们从“想要养成习惯”到“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”,改变便自然发生。

何筠详细解读了书中的习惯培养四定律:从“让提示清晰可见”的环境设计,到“绑定喜好”的吸引力法则;从“两分钟启动”的简易策略,到“即时奖励”的正向反馈机制。组内教师深受启发,纷纷表示将从自身做起,用微习惯的力量实现自我提升,也将这份“习惯秘籍”传递给学生,助力他们成为自律的学习者。

六、音美信教研组

音美信教研组紧扣活动主题,带来了丰富多元的分享:组长杨淇涵结合《自驱型成长》与古城文化,探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;苟甜荔从《云边有个小卖部》分享生活感悟;李贞借《温迪嬷嬷讲述一千幅世界名画》展开艺术鉴赏……从人文情怀到科技展望,老师们各展所长。

分享结束后,组内教师深入交流,共同探讨如何将阅读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,发挥学科特色,为古城教育注入新的活力。

这场读书分享活动,不仅是知识的交流,更是教育初心的凝聚。正如《少年厌学》中所说:“真正的教育,是帮每个人发现属于自己的渡船。”愿我们以书为舟,在阅读中不断探索,让书香点亮教育的未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