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理工 造福社会——访西安理工大学子校校长王小战
16-05-06 00:00作者: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学

 服务理工 造福社会

——访西安理工大学子校校长王小战

西安理工大报记者  陈晓芳

  

 

  让每位教职员工的子弟有学上,有好学上,这是学校领导班子一直在推进的民生工程之一,子校的发展寄托着大学领导班子的殷切期望。20162月,我校成立基础教育处,同时诚聘王小战为子校校长。王小战,1968年生,祖籍蓝田,历任中学教师、教导主任、蓝田县教育局科长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校长。王小战出任子校校长,受到学校广泛关注。4月初,笔者有幸采访了王小战校长,作访谈录为记。


  
  
记者:从蓝田到西安,从田家炳中学到理工大子校,能和我们分享您的故事吗?


  王小战: 我1987年参加工作,在一所中学教英语,学校就位于陈忠实笔下的“白鹿原”上。我当时居住在学校一个废旧的库房里,一边是灶房,一边是厕所,味道混杂,我取名为“三味书屋”。在这里,开始了我的从教生涯。


  我进学校的时候,学生英语成绩很差,中考成绩每年平均只有二三十分。也是出于校长的信任,我主动请缨,一个人承担了整个毕业年级四个班的英语教学。毕业班里有一个学生叫丽丽,我第一次见这个女孩,没有头发,家里贫穷得连假发都给孩子买不起,她一直以来都生活在一种强烈的自卑里。课堂上,我叫她读英语,读得很差。我当时想,绝不能批评她,孩子自卑的心灵再也经不起任何风雨了。可是怎么鼓励她呢?鼓励她正确?错误连篇。鼓励她流利?结结巴巴。最后我激励她说,“丽丽,你读英语的音色怎么这么好听呢?你以后都可以当英语播音员了。”就是这么随意的一句,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,这个孩子后来对英语的学习达到了近于痴狂的程度,成绩突飞猛进,最终考取了西安外院。


  和丽丽一样的孩子有很多,面对毕业班二百多名成绩非常差的孩子,怎么教好他们?我努力做到,对孩子,激发他们的自信心,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;对自己,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学的懂,学的快乐。就是那届毕业生,中考英语平均成绩达到了八十多分,居全县前列。


  记者:从出色的中学教师,到如今优秀的教育管理者,这个转变,您又经历了什么?


  王小战:从最初的毕业班起,我连年被评为县级教学标兵。也正是由于教学成绩突出,我当上了教导主任,后又调到蓝田县教育局工作。2009年,当时我们县田家炳中学生源流失严重,发展堪忧,县委县政府很重视,公开招聘,我有幸竞聘到田家炳中学任校长。


  到田家炳中学后,我们创新教育管理,将“梯次循进教育”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,面向全体,尊重差异,充分调动每个人工作学习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点燃每个人的发展激情,让每个人体验发展的快乐。同时,我们重视文化育人,倡导全校师生习练中华武术,诵读国学经典,在校园内建立了“蓝田乡土文化教育基地”,被《西安日报》、《陕西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陕西电视台、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。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,田家炳中学教学质量连年提升,高考一二本上线由过去的四五百人,提高到现在的一千多人,学校也晋升为省级示范高中。


  记者:“梯次循进教育”,这是关于您的一个关键词,能用最简单的语言,拉近我们与这个专业理论的距离吗?


  王小战:“素质教育梯次循进教育理论”是著名教育家田征先生创立的,自己有幸参与这一理论的实践推广工作。这一理论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出发点,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着力点,以创新管理评价为突破点,遵循发展对象的生态差异,让每个人可能、可为、可发展。


  记者:我可以简单地理解为“因材施教”吗?


  王小战:当然,这一理论与“因材施教”有相通之处,但它不仅仅局限于“教”,更注重教育管理评价,以评促管,以评促教,以评促发展。


  记者:一路走来,您觉得“教育“是什么?


  王小战:工作这么多年,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,教育是什么?我的一位老师教导我,教育是事业,只有将教育当作事业,我们才会精益求精,才不会感觉到累;我的另一位导师教导我,教育是信仰,需要我们奋斗一生;多年的教育经历,使我真切感受到,教育也是学习,教育的过程其实是教育者自身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,我们要向祖先学,向世界学,向老师学,向同行学,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——孩子学,孩子们天真烂漫,热情真诚,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教育者研究和学习的,正如老子所说的:“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”。我享受教育带给我的这份快乐!


  记者:理工大子校发展,短板在哪里?


  王小战:子校始建于1972年,建校以来,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,在碑林区和西安市享有较高声誉。子校的每一步发展,无不凝结着历届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智慧和心血。目前,理工大学新一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子校的发展,子校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。


  说到短板,我认为主要有三个:一是体制不全,我们首先要解决子弟有学上,才能谈得上有好学上这个问题,恢复高中招生,完善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办学体制,应是当务之急。二是校舍不足,按照省级标准,子校校舍建筑面积至少需要2万平方米,而现有校舍只有9000多平方米,相比同类学校,硬件方面也亟待提高;三是名师匮乏,提高教学质量,名师是关键,子校目前省市级教学能手、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短缺。


  记者:怎么补上这些短板?作为新任校长,您的工作思路是什么?


  王小战:欲求发展,必行变革。一是统一思想,强化服务。精神是比硬件更重要的东西,人心齐,泰山移。子校发展,关系着大学教职工的切身利益,有学上,上好学,解决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,这是子校的首要目标任务。子校将围绕“服务理工,造福社会”办学宗旨,强化服务意识,提高服务质量,关注、关心、关爱每一位大学子弟的健康成长,以服务求生存,以服务求支持,以服务求发展。二是引进名师,狠抓质量。我们一方面大力引入省级教学能手、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,壮大名师队伍;另一方面注重内部名师培养,加强交流学习,重视校本培训,建立名师梯队,引入竞争机制,全力提高教育质量。三是恢复高中,完善体制。积极争取尽快恢复高中招生,先解决子弟有高中上的问题。这项工作在紧锣密鼓地推进,大学全力支持,区教育局也以文件形式上报市教育局。


  记者:“让每个人体验发展的快乐”,这是您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,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地成长?


  王小战:要让孩子快乐成长,我感觉,要做到三点:首先,身体是健康的。强国先强身,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都要贯彻“健康第一”的思想。国家对学生身体健康非常重视,倡导武术进校园。子校也将积极响应,将武术引入校园,力争打出全校师生的精气神来。其次,精神是愉悦的。愉悦精神需要文化滋养。我在田家炳中学期间,有幸拜访过田家炳先生,他是香港著名的慈善家,数十年致力公益,自己却租住在一百平米的小房子里,家具简单陈旧。他说,他的父亲自小就让他背诵《朱子家训》。子校也将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,熏陶、滋养孩子的心灵和精神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最后,学习是自主的。目前,教育功利化现象严重,学校成了工厂,教师成了工人,学生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件,这种“圈养”式的应试教育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。我和我的教育团队出版了一本专著,名叫《教育放生》。什么是“教育放生”?就是解放孩子,“木载盆里难成栋,鱼入海中可化龙”即是此意。


  记者: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,您能给我们描绘一个三年或者五年子校的发展愿景吗?


  王小战:在理工大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,子校的未来发展,将经过三个发展时期:平稳发展期、创新发展期和特色发展期。平稳发展期,用时12年,重点完成三项目标任务:构建和谐校园、提高教育质量、完善办学体制;创新发展期,用时23年,重点在办学规模、办学机制、办学水平三方面实现突破、创新和提升;特色发展期,用时35年,办学特色逐步彰显,基本实现创建高品质一流名校的目标任务。